2016年,邢立達團隊發(fā)現(xiàn)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,2年時間內(nèi),邢立達團隊發(fā)現(xiàn)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、第一枚雛鳥琥珀、第一枚古蛇琥珀等。有人說,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,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“七龍珠”,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“人形錦鯉”的外號。邢立達的科研成果顯著,多篇論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,37歲的他破格成為博士生導師。
在科研之外,他有著科普達人、科幻作家等多個身份標簽。他在微博上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犸象肉,在微博上賣萌,最愛說“嚶嚶嚶”。他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構思著人類與恐龍一同生活的科幻小說……但他最喜歡的標簽還是科學家和科普人,他說,科學家有責任和義務做科普。
高中時就創(chuàng)辦了恐龍網(wǎng)
邢立達是廣東潮汕人,他說,大多數(shù)男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段對恐龍抱有極大興趣的“恐龍期”,他也不例外?!拔野职纸?jīng)常帶我去山上、河邊,抓小昆蟲、抓小魚什么的,所以我從小就對自然界非常有興趣?!薄犊铸埖墓适隆愤@本書對他的影響很大,其中有一章講述科學家挖化石的故事,邢立達逐漸對恐龍有了濃厚的興趣,高中的時候還創(chuàng)辦了恐龍網(wǎng)。
邢立達的求學背景也與恐龍研究相關。他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(北京)取得了古生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。博士畢業(yè)后,他留校任教,“成為一個經(jīng)常帶著地質錘與鐵鍬挖掘恐龍化石的科研人員”。
此后,他一直研究恐龍足跡,但古鳥類、恐龍時代的脊椎動物也是他的研究對象。琥珀成為他科研突破的重要素材,他毫不吝嗇對琥珀價值的稱贊,“時光膠囊是絕佳的形容詞?!彼忉屨f,樹脂滴下來就包裹住了當時的一些動物或植物,它們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,它們的姿態(tài)、外貌都是跟一億年前是一樣的,說琥珀是時光膠囊毫不為過。
以劉慈欣名字命名恐龍物種
邢立達的科研發(fā)現(xiàn)諸多,在他的辦公室書柜中擺放著一張?zhí)厥獾目蒲谐晒掌簞⒋刃揽ɡ麪栕阚E(新種)。在這張照片上有注明,(該恐龍足跡)距今1億年,(發(fā)現(xiàn)于)中國四川古藺。照片上還有劉慈欣的親筆簽名。
“遺跡學命名有一套自己的系統(tǒng),要完全符合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特征才可以去命名一個新的物種,這其實不易。這個發(fā)現(xiàn)蠻不錯。我們非常尊敬劉老師,他在科普、科幻上的貢獻促進了科學的一些發(fā)展,或者說吸引更多人喜歡上科學。所以為了表示我們的敬意,就將這個名字贈給他。”邢立達說,“他知道后非常高興,起初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?!?
作為科研人員,邢立達難掩激動,他自詡為勤快的“恐龍獵人”,在國內(nèi)外四處尋龍挖骨,為恐龍帝國演化的碩大拼圖補上一塊塊小小的碎片,許多此前未知的恐龍也在他手下得以“還魂”了。
那么研究恐龍的意義在哪里呢?他說,我們無法理解一些物種從出現(xiàn)到衰滅,這個過程可能持續(xù)千萬年??铸堅诘厍蛏仙钸^1.6億年,它經(jīng)歷過非常多細分物種從出現(xiàn)到衰退的過程,在這1.6億年中,恐龍對氣候的變化、地球的變化、板塊的變化都做出了自己對應的調(diào)整,這個非常值得借鑒,“你可以看到生命自身的變化,這非常重要,因為人類的時間尺度太短,所以人類沒有體會到這種變化本身,研究這種變化非常有意義,人類處在生命演化中,對于一些物種來說,人類現(xiàn)在可能只是一個寶寶,那以后上百萬年的時間,人類要怎么適應環(huán)境,恐龍有很好的參考價值。”
“嚶嚶怪”和科幻作家多重身份
在科研之外,邢立達呈現(xiàn)出多樣而立體的形象。他常在微博賣萌,最喜歡說“嚶嚶嚶”,因此被網(wǎng)友昵稱為“嚶嚶怪”。他說,在加拿大的時候去看過海獺,它們的叫聲就是“嚶嚶”,叫得特別好玩,“大家都比較喜歡萌的動物,打字也順手,鍵盤上敲3個Y嚶嚶嚶就出來了。”
邢立達還搖身一變成為科幻作家,他出版了首部科幻長篇小說《御龍記》,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,讓男主角穿越回白堊紀,在那個時空里,描述了人類與恐龍共同生存的世界。劉慈欣為此書作序,他稱贊作者“深厚的專業(yè)背景使這部作品擁有了獨到的特質,把想象力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,書中對包括恐龍在內(nèi)的古生物的描寫,以及對白堊紀自然生態(tài)的描述,都有著嚴謹?shù)墓派飳W依據(jù)。這也是《御龍記》高出其他同類題材的科幻小說之處?!?
“恐龍作為比人類久遠得多的地球統(tǒng)治者,身上隱藏的奧秘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演化上還存在不少斷裂的環(huán)節(jié),需要研究者十足的想象力,這是恐龍研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。”這些年,有一個念頭一直徘徊在他腦中,如果恐龍尚未滅絕,或被復活,人類該如何與它們相處?于是在這樣的追問下,邢立達試圖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回答這個問題。
在多重身份標簽中,邢立達說,如果給自己貼標簽,他會選擇科學家和科普人,“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,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,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。”他認為,他們研究恐龍的學者可以更加活躍一點,做科普可以多做一點。
他覺得自己與其他研究學者不同之處在于,“我本身就是從做科普到做科研,我跟他們絕大部分人都不一樣,他們是科學家,一般先做科研再做科普,其實我是反過來,所以我對科普的敏感性或者說感情都跟他們不一樣,所以這是我自己的特色。”
© 2018-2025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3000200023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