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龍
鼠龍是三疊紀晚期出現(xiàn)的草食性恐龍家族的又一成員。聽到這個名字,是不是會想到老鼠這種動物呢?沒錯,它還真的和老鼠有某些相近的地方。鼠龍的拉丁文意思是“ mouse lizard”,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像老鼠的爬行動物。而且從體型來看,它也是恐龍家族中最小的一種。鼠龍的幼體才20厘米長,成年大概在兩米多。正因為鼠龍的幼龍如此小巧,所以它才被命名為“鼠龍”。
鼠龍的化石是1979年被發(fā)現(xiàn)的,地點在阿根廷。據(jù)考古學家們研究得出結(jié)論,鼠龍發(fā)育最快的部位是頭、眼睛和四肢,因此和其部位相比,這些部位所占比例較大。到了成年之后,鼠龍的腦袋和眼睛就會相對小很多了,其比較狹長的尖鼻子則較為突出。從屬類來劃分,鼠龍屬于脊索動物門、脊椎動物亞門、蜥形綱、雙孔亞綱、蜥臀目、獸腳亞目、鼠龍屬、巴塔哥尼亞鼠龍。鼠龍生活的時期,整個地球的氣候都非常溫暖,從海洋帶來的濕潤的風使得沙漠也有了一定的雨量,因此植物延伸到從前的不毛之地。這為廣泛分布且數(shù)量眾多的恐龍獲取食物帶來了有利條件。
里奧哈龍
三疊紀時期的恐龍家族里,草食性恐龍不在少數(shù)。這不,又來了一位新成員—里奧哈龍,其屬名 Riojasaurus,意為“里奧哈蜥蝎”,是種草食性原蜥腳下目恐龍。這一恐龍是在阿根廷里奧哈省,是約瑟·波拿巴(Jose Bonaparte)發(fā)現(xiàn)的??铸堃灿纱说孛妹@飱W哈龍的體型比較大,它們的雙腿也龐大結(jié)實,就連頸部與尾巴也比一般的恐龍要長。從原蜥腳類的標本來看,里奧哈龍有著腿骨大、密度高的特點。里奧哈龍的脊椎骨中空,可減輕重量。大部分原蜥腳類的薦椎只有3節(jié),而里奧哈龍的薦椎有4節(jié)。
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幫助它們改以四足方式緩慢移動,但不能以后腿支撐站立。里奧哈龍的前后肢長度相近,顯示它們應為四足步態(tài)。里奧哈龍的化石第一次被發(fā)現(xiàn)時,并沒有顱骨,直到后來經(jīng)過科學家們不斷發(fā)掘,里哈奧龍的顱骨才得以“顯現(xiàn)”。里哈奧龍的牙齒也是值得注意的。它的牙齒呈葉狀,邊緣呈鋸齒狀。該恐龍的上頜前方有5顆牙齒,后方有24顆牙齒。
在一些科學家看來,里奧哈龍很可能和黑丘龍是親近關系。黑丘龍是三疊紀到侏羅紀早期的最大型原蜥腳類恐龍。不過,也有的科學家經(jīng)過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(jié)論,比如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就否認了這一點。他們是從里奧哈龍較長的頸部骨頭和其他發(fā)現(xiàn)于阿根廷洛斯科羅拉多斯組的原蜥腳類恐龍不同這一點來辨別的。從所屬類別上分,里哈奧龍屬于脊索動物門、蜥形綱、恐龍總目、蜥臀目、蜥腳形亞目、原蜥腳下目、里奧哈龍科、里奧哈龍屬。
祿豐龍
前面講了那么多恐龍,大都是在國外的一些地區(qū)被挖掘的,這一節(jié)我們要講一個在我們中國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。它的名字叫許氏祿豐龍(楊鐘健先生將種名獻給他在德國的導師許耐教授,故為許氏),得名源于化石發(fā)現(xiàn)地——云南省祿豐縣。從屬類來劃分,祿豐龍屬于脊索動物門、爬行綱、恐龍總目、蜥臀目、蜥腳形亞目、原蜥腳下目、大椎龍科、祿豐龍屬。1938年,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鐘健先生在祿豐盆地發(fā)掘出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標本——“許氏祿豐龍”,從此祿豐成為聞名世界的“恐龍原鄉(xiāng)化石之倉”。
祿豐龍體型中等,乍一看,大小和現(xiàn)代的馬差不多。但它有個比馬特殊很多的地方,那就是長尾巴。它的尾巴從頭到尾有6米,這在其他動物甚至其他恐龍中都是不多見的!可不要小瞧了這個長尾巴,它的用處可大呢!學者認為,它能夠幫助恐龍?zhí)痤^和脖頸,這對于其平衡身體前部重量有著重要作用。而且,在感到困乏的時候,它們可以找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,然后把尾巴拖到地上,這時候兩條后腿正好與長尾構(gòu)成一個三腳支架,相當穩(wěn)定,然后它們就放心地閉上眼睛打個盹。
祿豐龍還有著長長的脖子,脖子上的脊椎骨構(gòu)造簡單,從這一點看它的脖子并不是很靈活。脖子的頂端長著一個小的三角形的頭,它的頭和身軀比起來,顯得特別的小。它的頭骨構(gòu)造也很簡單,并且沒有強壯的肌肉附著在上面。祿豐龍的另一個特點是嘴巴長,其顎骨的關節(jié)面和牙齒幾乎在同一個水平面上。它的牙齒非常細小,形狀很像周圍有鋸齒的小樹葉。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,我們?nèi)祟惖难例X也有淺淺的小鋸齒。這樣的牙齒是便于咀嚼食物的。另外,祿豐龍水平式的顎關節(jié)對于磨碎食物很有幫助,這一點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牛、馬有相似之處。
祿豐龍前肢比較短,后肢則相對粗壯很多,大概是前肢的3倍。它的每只腳上有5個腳趾,趾端有粗大的爪子??梢韵胂?祿豐龍存活于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時候,不管是漫步在湖泊還是沼澤的岸邊,應該也是多用兩足行走,一邊走著一邊吞食著植物的嫩葉嫩枝。在覓食或者休息的時候,祿豐龍也可能是前肢著地,弓背而行,這種行動促使它進一步適應環(huán)境而向四足的、巨大的蜥腳類進化。
埃雷拉龍
在23億年前,那時候恐龍剛剛出現(xiàn)。其中,就包括一種名叫埃雷拉的恐龍。和后來的肉食性動物類似,埃雷拉龍有著銳利的牙齒、巨大的爪和強有力的后肢。埃雷拉龍體型中等,體長5米,體重180千克,以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為食。在某些地方,埃雷拉龍和早期的蜥臀目恐龍有相似之處。而且生物學家在研究了埃雷拉龍的骨盆結(jié)構(gòu)后,發(fā)現(xiàn)埃雷拉龍和不少肉食性恐龍都有相同之處。根據(jù)這一點,可以證明恐龍同源說。埃雷拉龍的下頜骨關節(jié)有著很大的彈性,張開口的時候頜部由前半部分擴及后半部分,這樣就可以牢牢地咬住掙扎的獵物了。
此外,埃雷拉龍還是一個靈活敏捷、奔走迅速的家伙。它們通常生活在高地,科學家們推測,它們可能會用類似鳥類的腿大步行走在植物茂多的河岸邊,伏擊或者尋找食物。它們具有很長的后肢,能夠直立。手部有爪可以緊抓獵物,因此能夠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,也更具威助性。一般的小獵物都逃不過它們的襲擊。埃雷拉龍的化石最早被發(fā)現(xiàn)于南美洲的巴西、阿根廷及北美洲。其中要數(shù)阿根廷的埃雷拉龍最為著名。另外,據(jù)科學家們推測,很可能在三疊紀晚期,埃雷拉龍就已經(jīng)遍布整個岡瓦納古陸。
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埃雷拉龍化石的并不是考古學家,而是一位阿根廷的衣民,他的名字叫埃雷拉,人們?yōu)榱思o念他,就把他發(fā)現(xiàn)的這種恐龍化石命名為“埃雷拉龍”了。埃雷拉龍比較完整的骨骼化石是1980年被發(fā)現(xiàn)的,這時候距離第一塊化石被發(fā)現(xiàn)已經(jīng)有3年的時間了。這一次出土的埃雷拉龍化石保存得相當完好,骨環(huán)都沒有任何的損壞。這個發(fā)現(xiàn)過程看起來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。
© 2018-2025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3000200023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