葬火龍(學(xué)名Citipati)是偷蛋龍科下的一屬恐龍。在2007年巨盜龍出土前,是世界上最大的偷蛋龍科恐龍。
中文學(xué)名 葬火龍
拉丁學(xué)名 Citipati
界 動物界
門 脊索動物門
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
綱 蜥形綱
亞 綱 雙孔亞綱
目 蜥臀目
亞 目 獸腳亞目
科 偷蛋龍科
亞 科 偷蛋龍亞科
亞 屬 葬火龍屬
分布區(qū)域 蒙古人民共和國,戈壁沙漠烏哈托喀的德加多克塔組。
形態(tài)特征
最大的葬火龍有鴯鹋一般的大小,約3米長;在2007年巨盜龍出土前,是世界上最大的偷蛋龍科恐龍。就像其他偷蛋龍科,葬火龍有著較其他獸腳亞目長的頸及短的尾巴。它的頭顱骨很短,有著很多洞孔,喙嘴堅固,沒有牙齒。葬火龍最特別的特征是它那高的冠狀物,外表與現(xiàn)今的 [1] 鶴鴕很相似。模式種C. osmolskae的頭冠狀物較低,而在另一個未被命名的標(biāo)本(暫稱C. sp.)則較高、較尖。葬火龍的前肢長,具有三指,可抓握,上有彎曲指爪。脛骨與足部長,顯示它們可以高速奔跑。
物種學(xué)史
葬火龍的學(xué)名是來自梵語,意即“火葬柴堆的主”。在藏傳佛教神話中,葬火龍的學(xué)名即尸林主,是兩個正在默想中被強盜斬首的僧侶。尸林主一般都會以兩個被火焰包圍并正在跳舞的骨骼來代表,故以此來命名骨骼保存完好的葬火龍。模式種的C. osmolskae,是由詹姆斯·克拉克(James M. Clark)、馬克·諾瑞爾(Mark Norell)、瑞欽·巴思缽(Rinchen Barsbold)等人所命名,為紀(jì)念著名波蘭古生物學(xué)家Halska Osmólska,她曾對蒙古的獸腳亞目及偷蛋龍科作出極大的研究貢獻(xiàn)。除模式種之外,可能還有第二個種。
© 2018-2024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(shù)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30002000230號